當前位置:

為官從政“羞恥感”不能丟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wǎng) 作者:周俏麗 編輯:張交通 2019-05-10 15:49:21
 

  “直到投案,,我才感到了一種解脫,。”海南瓊臺師范學校校長吳坤鴻利用職務便利,,為房地產(chǎn)老板在工程建設上謀取利益,,先后收受好處費57萬多元。在退休11年后,,主動到檢察機關投案,,上繳全部受賄款。(5月7日 檢察日報)

  據(jù)報道,,吳坤鴻本打算退休后享受政府的各種待遇,,在家頤養(yǎng)天年。然而收受他人好處費的事實,,隨著全面反腐的高壓態(tài)勢以及身邊黨員干部因違紀違法被調查的典型案例,,讓他不寒而栗、寢食難安,。在頂不住心理壓力后主動投案自首,如實交代犯罪事實,,并上繳了涉案款項,。“回想為什么走上受賄犯罪道路,答案不言自明,,就是沒有做到掌好權,、用好權,而是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私有工具,,將每次受賄,、收錢當作自己權力的威力所致,沒有一點羞恥感,。”

  回顧吳坤鴻投案自首的思想轉變和心路歷程,,可以看出他還存有一絲起碼的“羞恥心”,沒有沉淪在貪污腐化的深淵中沾沾自喜或麻木不仁而不自知,,懂得一些“羞恥感”,,知道赤裸裸的權錢交易不是能力的表現(xiàn),更不是榮譽的勛章,,而是讓人值得羞愧,、恥辱的事情。

  那什么是“恥感”,,為什么會有“恥感”心理呢?顧名思義,,這便是一種注重廉恥的文化心態(tài)。其實,,自人類學會用樹葉遮蓋羞恥部位開始,,恥感就已存在于人類的心靈,并作為人類區(qū)別于野獸的特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是將恥感文化作為重要內容之一,,一再強調,“恥”意識是道德的底線,,“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并把“禮,、義,、廉、恥”稱為四德,,當作為人處世的根本,,儒家代表孟子更是說出了“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的訓言,。

  羞恥感,,是一種可貴的自省意識。如果沒有自省,,就沒有思想的自我凈化,、心靈的自我叩問、道德的自我完善,,吳坤鴻也就不可能有羞愧感,,更不可能會主動棄暗投明,交代受賄細節(jié),。自省,,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之一,也是領導干部提高黨性修養(yǎng)的必修課,。自省貴在自覺,,應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出格,思想是否出偏,,得到的一切是否問心有愧,,留下的政績能否經(jīng)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我們看到,,現(xiàn)在恥感心理的缺失,已經(jīng)在這個社會產(chǎn)生了深刻的危害,。比如學校為了創(chuàng)收,,可以販賣文憑;裁判為了金錢,,可以吹出黑哨,;官員為了奢靡,可以自甘淪為“獵物”……當最終的目標實現(xiàn)的時候,,這些人所享受的只有成功的喜悅,,已經(jīng)不再有一絲一毫的羞恥之心。

  梳理十八大以來腐敗官員的落馬,,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千篇一律的墮落軌跡:“吃相難看”地利用權力攫取一切可撈取的“資本”,,毫無羞恥之心地拿人民賦予的權力當“大棒”,臺上臺下大談反腐清廉的時候時甚至臉都不會紅一下……直到被帶上手銬,,身陷囹圄之時,,才會慘白著臉色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可是已經(jīng)沒有退路可走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羞恥感是人之為人的所在,是做人做官的最后底線,。一個沒有羞恥感或羞愧心的人,,不可能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一個為官從政的人民“公仆”,,更是如此,。所以為人民服務者當時刻謹記“廉恥羞惡”之心,,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凈之地不去,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以恥辱感戰(zhàn)勝不良欲望,才能為人處世不失尊嚴,,才能為官從政不辱官德,。(桑植縣河口鄉(xiāng) 周俏麗)

? 閱讀上一篇

?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