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傳
——十年來湖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綜述之五
紅色,,是湖南最鮮明的底色,。奔流不息的湘江水,孕育滋養(yǎng)著這片偉人故里,、將帥之鄉(xiāng),、革命搖籃。
“講到湖南在百年黨史中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用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第二句是‘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8月5日,,在中共湖南省委“中國這十年·湖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上,省委書記張慶偉深情地說,,今天的三湘大地,,遍布著革命先烈的紅色足跡,宛若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紅色瀟湘,,薪火相傳。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牢記囑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擔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任務,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富礦”,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賡續(xù)紅色血脈,,汲取紅色力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保護革命文物,,打造湖南“紅色資源庫”
暑期,紅色旅游不斷升溫,。7月,,位于長沙縣金井鎮(zhèn)金井社區(qū)的劉英故居經(jīng)過修繕后,正式對外免費開放,,成為又一紅色旅游“打卡點”,。
湖南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熱土,在21.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每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文物舊址,、紅色旅游景點,,宛若一部歷史教科書、一個信仰熔鑄點,、一座紅色基因庫,。

(2021年6月18日,韶山火車站,,韶山至井岡山紅色專列上,,首批乘坐的旅客高興地向窗外揮舞著黨旗。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目前,,湖南有省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2個,,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8個,數(shù)量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全省查明登記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23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59處,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438處,,革命文物資源總量和重要資源數(shù)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10年來,加大挖掘,、搶救,、保護力度,讓紅色遺存煥發(fā)新活力,,湖南一直在行動,。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省委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革命歷史類紀念館,、湘籍革命家軍事家故居、紅色旅游地等調研指導,,省委常委會會議多次研究部署,,對加強全省紅色資源保護、管理,、利用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我省先后印發(fā)《關于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遺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湖南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20—2022年)實施方案》等文件,,編制《縣市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保護建議規(guī)劃》,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做好頂層設計,。
2021年10月1日,,《湖南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正式施行,使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是湖南首部關于該領域的地方性法規(guī),該項立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新建湖南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等一批場館,,劉少奇、胡耀邦,、任弼時,、彭德懷和平江起義紀念館等一批紀念設施完成升級改造,“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和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等一批紅色教育基地完成提質改造……各地實施搶救性修復,、預防性保護,、數(shù)字化運用,一座座革命場館,,既是觀眾瞻仰,、體驗和旅游的場所,也是集多種功能為一體,、開放式的革命文化園區(qū),。
挖掘紅色故事,根植紅色基因
中國婦女運動的杰出領袖向警予,,不做“大小姐”,要做“革命人”;39歲英勇就義的鄧中夏,,“骨頭就算是被燒成灰,,也是共產黨人”;用生命捍衛(wèi)電臺的李白,“革命即將成功,我無論生或死,,總覺得非常愉快和欣慰”……
7月1日,,湖南省檔案館、湖南日報社聯(lián)合推出10集微紀錄片《血色瀟湘》,,講述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毛澤民,、鄧中夏等湘籍革命英烈的故事,帶領觀眾打開塵封的歷史檔案,,解讀紅色湖南的精神密碼,,引發(fā)廣泛關注。
紅色資源,,是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鮮活教材,。縱觀百年黨史,,湖湘英雄燦若星河,,在革命年代,走出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一批彪炳千秋的老一輩革命家。進入新時代,,又涌現(xiàn)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為民書記”鄭培民,、“時代楷?!秉S詩燕、余元君等一批享譽全國的重大典型,。這些,,都為講好紅色故事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紅色資源優(yōu)勢,,省委宣傳部持續(xù)打造“瀟湘紅色故事匯”品牌活動,,從開展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象展示大賽,到組建紅色故事宣講團,,進企業(yè),、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qū),、進軍營、進網(wǎng)絡集中宣講,,從面向中小學生開展思政小課宣講,,到面向大學生開展紅色故事講述大賽,將革命先烈英勇事跡轉化為培育時代新人的生動教材,。

(2020年9月22日,,俯瞰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編寫青年毛澤東系列紅色勵志故事;省博物館利用館藏烈士手稿制作微視頻,,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衡陽開展“衡陽紅色故事我來講”網(wǎng)上征集活動,,吸引10萬人次參與……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各市州深入挖掘文物故事,廣泛征集紅色故事,,提煉背后的人文精神和革命情懷,,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滋養(yǎng)。
守正,,才能腳底有根;創(chuàng)新,,才能潤物無聲。運用三維全息,、體感互動等技術,,實現(xiàn)革命文物物質形態(tài)與數(shù)字形態(tài)的融合融通,開設云直播,、云展覽,,對革命文物進行延伸式展示宣傳,讓紅色文物“活起來”,、紅色記憶“熱起來”,、紅色場館“潮起來”,讓革命文物凝結的紅色基因深深融入湖湘兒女的精神血脈,。
激活紅色資源,,汲取奮進力量
面對鮮紅的黨旗,重溫入黨誓詞,,鏗鏘恢宏的誓言久久回蕩在上空,,強烈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在湖南黨史陳列館,,這樣的場景已成常態(tài),。
2021年12月13日,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閉幕后不久,,省委書記張慶偉就率新一屆省委常委及其他在職省級領導集體到湖南黨史陳列館參觀學習,,重溫入黨誓詞,,帶動全省上下深入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牢記初心使命,,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帶頭將黨史學習教育的課堂搬到紅色教育基地,,深入湖南第一師范,、十八洞村、任弼時故居等開展學習研討,,現(xiàn)場講述湖南紅色故事,,形成強大示范帶動效應。
出版《湖南黨史學習教育地圖》《湖南紅色旅游地圖》,,編制就近就便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現(xiàn)場教學場地推薦指南,,引導黨員干部在深入學習中接受思想熏陶和精神洗禮。
10年來,,湖南不斷把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多形式創(chuàng)作紅色作品,,多層次發(fā)展紅色旅游,不斷擦亮湖南的紅色底色,。
挖掘紅色資源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先后創(chuàng)作《百煉成鋼》《理想照耀中國》《熱血當歌》《半條紅軍被》等一批紅色電視劇、舞臺劇,,出版《湖湘英烈故事叢書》《革命詩畫》等一批紅色讀物,。
打響“錦繡瀟湘”紅色旅游品牌,開通韶山至井岡山紅色旅游鐵路專線,,高標準打造十八洞村,、沙洲村為新時代紅色地標,連續(xù)18年舉辦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jié),,建成28個國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2021年,全省紅色旅游區(qū)(點)接待游客超過1.4億人次,,5條精品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為期2個月的“精準扶貧 三湘巨變”全省脫貧攻堅大型成就展,一場“矮寨不矮 時代標高”大型主題報道活動,,吸引廣大黨員干部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真理味道和實踐偉力,,深刻體悟新時代發(fā)展成就和嶄新氣象。
紅色印跡,,弦歌不輟,。紅色基因在三湘四水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匯聚成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湖南的強大動力。
青年觀察
青春與紅色事業(yè)雙向奔赴
湖南黨史陳列館宣教部副部長,、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 李霞
這10年,,我的青春與紅色事業(yè)雙向奔赴。
10年前,,正在革命圣地——江西贛州讀大學的我,,曾多次走進井岡山、瑞金等地,。那時,,我就被紅色講解員這個職業(yè)深深吸引。
大學畢業(yè)后,,懷揣對紅色文化,、講解事業(yè)的熱愛,我走進湖南黨史陳列館,,擔任一名紅色講解員,。
10年來,我不但深愛這份傳播紅色文化的事業(yè),,更欣喜于越來越多的觀眾主動走進紅色文化場館,,深刻感受到社會大眾對紅色文化的重視及渴求。
在黨史館展廳,,我??吹揭荒荒粍尤藞鼍埃鹤詭Ц杉Z的老黨員仔細觀看每一張照片、每一件文物,,黨史館志愿者用輪椅推著抗美援朝老兵講述湖南黨史,,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將歷史課堂搬進展廳……更無數(shù)次聽到觀眾說:“每來一次都有新的收獲?!?/p>
在講解工作之余,,我常到各地搜集革命文物,尋找故事素材,。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與“人民英雄”張超的父母面對面交流,交談時,,我被張超在生死關頭選擇首先挽救戰(zhàn)機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動,,更感動于他的父親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能夠理解我兒子所做的決定,?!?/p>
與歷史見證者近距離接觸交流,讓我深受啟發(fā),帶給我更多的情感和力量,,讓紅色故事在我的心中真正地“活”了起來,。這些年,我們率先在全省成立紅色故事宣講團,,挖掘了近200個紅色故事,,開展了千余場宣講,線上線下覆蓋觀眾超億萬人次,。

(2021年6月4日,,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前,黨員在重溫入黨誓詞,。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汝城縣沙洲村考察時,,得知徐解秀老人的曾孫女朱文萍是“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講解員,,鼓勵她“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這對于一直從事講解職業(yè)的我來說,,同樣備受鼓舞,。我將繼續(xù)堅守在這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挖掘,、講好更多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為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貢獻自己的力量。(全媒體記者 劉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