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我的一次……】我的一次扶貧之旅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wǎng) 作者:彭四鑫 編輯:謝航 2020-07-14 19:47:02
 

2018年3月的一個下午,,陽光明媚,,我接到單位組織部的電話,,說有點事找我談談,。剛到組織部辦公室,彭部長笑臉盈盈招呼我坐下,,遞了一杯熱茶給我,,“四鑫,,這幾天單位領導研究,,準備派你去桑植縣駐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征求下你個人意見,,你愿不愿意去,?”

“精準扶貧!”印象中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是在2013年底一次新聞聯(lián)播上,,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之前雖然也當過結(jié)對幫扶干部,,下村走訪過貧困老百姓,但對于駐村幫扶工作,,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只知道脫貧攻堅是全國上下一等一的大事,是關乎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頂層設計,,領導將此重擔交給我,,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壓力,,

半個月后,,我?guī)е心姨ど狭笋v村幫扶之旅。

富平村原名湖坪村,,位于桑植縣官地坪鎮(zhèn),,是一個偏遠山村,關于名字還有一段小小的來歷,?!拔羧蘸捍澹瑑缮綂A一峪,,地掛二面坡,,境內(nèi)無溪溝,田是汨湖洛,,下得三天雨,,坪里變湖泊,短則三五天,,長則半月多,,交通時中斷,生活多不便,,莊稼幾絕收,,排澇成夙愿......”,這段順口溜是對當年湖坪村的真實寫照,,官地坪鎮(zhèn)是典型的喀斯特的地貌,,大部分地區(qū)異常缺水,但湖坪村正好相反,,兩面環(huán)山,,呈包夾之勢,每到雨季來臨,,內(nèi)澇之患苦不堪言,,千畝良田連年災荒,。2015年市紀委監(jiān)察局進駐后,列治澇為首要任務,,歷時近三年,,貫通一千八百米排澇隧洞,千年水澇終成歷史,。在上一任工作隊的幫扶下,,湖坪村完成了路、水,、電,、村級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今溝渠成網(wǎng),、路燈成行,、垂柳成蔭、丹桂飄香,、道路四通八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昔日到處是蘆葦蕩的湖坪村也順應時勢改名為“富平”村,,成為2017年官地坪鎮(zhèn)首個出列的貧困村,。

帶著上一任工作隊的光環(huán),我不敢有絲毫怠慢,,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作隊員,,但協(xié)助第一書記,配合村支兩委開展好各項工作是我的本職,。剛到村那天我就被富平村的美景深深吸引,,跟村民口中的“汨湖洛”完全不搭邊,聽周書記(村支書)介紹,,富平村能有今天的樣貌,,多得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市紀委的大力幫扶,“過去出行不光靠走,,還要靠船,,你看現(xiàn)在千畝良田年年豐收,農(nóng)民生活有了保障,,腰包鼓了,,反映問題的越來越少,群眾工作也好做了,,咱老百姓也不圖啥,,就盼著能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鼻趧谥赂?,多么樸實的愿望!我們駐村工作隊的使命就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條件,。

要開展工作就必須熟悉村情,,了解政策,村里有多少戶,、多少人口,,貧困戶有多少,殘疾人,、低保戶有哪些,?他們的致貧原因是什么,要怎樣發(fā)展,?“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一個確保,、兩個完善”......精準扶貧的惠民政策涉及各行各業(yè),,浩如煙海,在學習政策的同時也感嘆國家為了老百姓脫貧致富所付出的心血,,要學懂弄通做實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帶著種種困惑,我開始了入戶走訪,,富平村由原湖坪村,、平頭界村兩個村合并而成,湖坪片區(qū)地勢較低,,農(nóng)戶相對集中,,交通便利,兩個星期不到,,我就遍訪了湖坪片區(qū)的貧困戶,,但平頭界片區(qū)屬于高寒山區(qū),海拔1000多米,,氣候較為惡劣,,由于頂上環(huán)境適宜煙葉生長,世世代代以種植烤煙謀生的村民長居于此,。上平頭界的路從山腳到山頂呈“之”字形蜿蜒攀升,,第一次駕車上去時,公路還沒有硬化,,道路崎嶇顛簸,,寬度勉強容下兩輛車并行,最要命的是外側(cè)沒有護欄,,行至半山腰絕不敢往窗外多看一眼,,萬丈懸崖驚的人后背發(fā)涼,。

一路顛簸,終于到了山頂,,天氣雖是艷陽高照,,但迎面刮來的大風讓人直打哆嗦,今天約了張伯去他家走訪,,遠遠的看見張伯已經(jīng)在路旁等候,。張伯見到我們很高興,笑臉相應,,“你就是彭主任吧,,好年輕的小伙子,聽說你要來,,我們都很高興,,但是到我家的路很遠,又不好走,,你真的要去?。俊敝熬吐牬謇镎f七檐山組的路不好走,,多少也有心理準備,,特意穿了適合攀登的鞋子,“沒事,,張伯,,你只管帶路,刀山火海我們都去,?!蔽倚判臐M滿,不過玩笑歸玩笑,,真走起來路途之艱辛卻遠出我的意料,。平頭界除了山頂?shù)貏葺^為平坦,上山下山的路十分陡峭,,張伯的家住在半山腰,,沒有車路,只有從山頂下去的一條毛路,,有時還要穿過灌木叢,,說是路,其實是張伯每天上山下山用柴刀辟出的一條小徑,,張伯雖然70多了,,走山路一點都不含糊,健步如飛,,比“小伙子”還快,。走走停停,,大約一個多小時到了張伯家,一棟木平房,,一個牲畜欄,一個烤煙房,,這就是張伯家的全部,,深山老林里,周圍幾乎看不到其他人家,。通過簡單的交談,,得知家里常住的就張伯跟妻子兩個老人,孩子在外打工,,幾乎一年才回來一次,,平日里兩個老人種種地,放放羊,,一天就算過去了,,收入不多。我有一絲不解,,“張伯,,您怎么不搬下山去跟孩子們住呢?這里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交通也不方便?!睆埐π?,遞來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彭主任,,我們兩老在山里住習慣了,,種點菜,養(yǎng)點雞,,日子也挺好過”,,“那你們不想孩子們嗎?”我試探著問,,“想?。≡趺床幌??不過孩子們在外打工辛苦,,我們過去住幫不上忙還增加負擔......”張伯說出了心里話,面有難色,,想必是與子女長期分隔兩地,,孤單寂寞,,這也是農(nóng)村里一種普遍現(xiàn)象,年富力強的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家里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張伯,,別擔心,,我們會常來看您的,您還有結(jié)對幫扶干部呢,,有什么困難可以向我們反映,,我們一定竭盡所能”,我安慰道,,“對對對,,小李和小譚,他們?nèi)硕己芎?,?jīng)常打電話詢問我情況,,有時還過來給我送一些生活用品,你們都是好人,!其實啊,,你們能來看我,知道有人還惦記著我們就很開心了”張伯臉上又露出了笑容,,能來看我們就很開心了,,多么簡單又質(zhì)樸的愿望。臨別前,,我說要買一點雞蛋,,借機給張伯塞了幾百塊錢以表心意,張伯推辭了好久,,“這點雞蛋哪兒要那么多錢”,,說著往我袋子里塞了一些紅薯,又退了我一百元錢,,張伯的淳樸讓我充滿了敬意,。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簡明而鏗鏘有力的宣言正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的心聲,,也是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jīng)進入決戰(zhàn)、決勝期,,我們必須時刻堅守,,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飽滿熱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才能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市紀委監(jiān)委辦公室干部  彭四鑫)

? 閱讀上一篇

?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