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徽旅游,,本來沒打算去桐城的,,只是因為那里有條“六尺巷”,,于是決定前往一睹芳容。
到達桐城后,,我一路打聽,,在熱心路人的指點下,終于在桐城西后街尋到了這條古今聞名的巷子,。
六尺巷,,顧名思義,僅有六尺來寬,。六尺巷之所以出名,,是有一段佳話的。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親人起墻腳做屋時與鄰居吳姓人家因地皮發(fā)生爭執(zhí),,家人去信請他出面處理。這位大學士看后立即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應(yīng)當退讓。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動讓出三尺,。鄰居吳氏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這就成了“六尺巷”,。從此,“六尺巷”的故事在張英的家鄉(xiāng),、現(xiàn)在的安徽桐城傳為美談,。
六尺巷的巷口,有一株枝繁葉茂的老槐樹,,高聳數(shù)十米,,遮蔽了大片陰涼。老槐樹下,,石桌石凳圍樹而造,,幾位當?shù)乩先俗谑噬希崎e地搖扇聊天,,談笑風生,,好不愜意!
漫步在巷內(nèi)鵝卵石鋪就的地面,親手觸摸兩邊一人多高的圍墻,,重溫石壁上刻著的詩句,,心中倍感親切和溫暖。一時間,,時光流轉(zhuǎn),,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幾百年前張吳兩家化干戈為玉帛的情形,。
睹物思情,,我忽然想起至今熱度不減的“家風”二字,覺得張英的這封家書莫不是最好的詮釋,?;蛟S正是由于張家家風好,教子有方,,張家人為人忠厚,,家風淳樸,,前后六代竟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進士,。
據(jù)說現(xiàn)在這條六尺巷是在2002年重修的,,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chǔ)上恢復了六尺巷。墻體的高度,、墻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處理,,完全根據(jù)原來的面貌修舊如舊的。我想,,桐城恢復六尺巷,,應(yīng)該是為了恢復“六尺巷”的精神,那種禮讓謙虛的精神,。
眼前的六尺巷,,讓我又聯(lián)想到了另一個字——和。在我們國家,,“和”是一種哲學,,“和”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礎(chǔ)。如此看來,,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應(yīng)該是一條最為寬闊的街巷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六尺巷是桐城的,是安徽的,,也是全中國的!(慈利縣消防救援大隊 魏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