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wǎng) 作者:郭亞萍 編輯:張交通 2018-12-06 17:15:13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出自《尚書·伊訓》,。其意是說,,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約束,。跟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是一樣的道理,。作為領(lǐng)導干部,,個人的黨性修養(yǎng),、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不會隨著工作年限而自然提高,,反而工作時間越長,,思想考驗、工作環(huán)境,、交往對象越復雜,,越是考驗作為黨員領(lǐng)導干部是否能忠誠、干凈,、擔當,。因此,能做到“君子檢身,,常若有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對于領(lǐng)導干部而言至關(guān)重要,。

  常檢思想之基,,方能枝繁葉茂。從古至今,,善于自我審視,、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的為官之人數(shù)不勝數(shù),。也正是因此,,才能避免走錯路、少犯錯,。“一琴一鶴”相隨的鐵面御史趙抃就是一個始終堅持自我反省的人,。據(jù)《宋史﹒趙抃傳》載,他“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不告,則不敢為也”,。趙抃一生始終能堅持自我反省,,終成品行高潔的一代清官。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就始終堅持“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來修葺自己的思想園地,,始終在思想的源頭標準行為的規(guī)范,。一位哲人說過:"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播種一種觀念就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正可謂: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在我們黨的歷史上,,許多的革命先輩和優(yōu)秀黨員干部,,都是善于修葺思想園地的楷模。毛澤東同志“故意強制地省察自己的弱點”,,謝覺哉同志經(jīng)常與自己“打官司”,彭德懷同志堅持一個月反省一次,,陳毅“中夜常自省”……革命先輩們這種對自己嚴厲的反省,,正是確保自己少犯錯誤和不犯錯誤的秘訣所在。

  常檢行為之始,,方守清廉底色,。慎言慎行一身正氣,,清正廉潔兩袖清風。作為領(lǐng)導干部,,須做到“四管,,四不想”,即管好自己的腦,,不該想的不想,,管好自己的嘴,不該說的不說,,管好自己的手,,不該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腳,,不該去的地方不去,。梳理一些青年干部從年輕有為到步入違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在錯誤的行為上越陷越深,,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明代哲學家王廷相曾給初任御史張瀚講過一個“轎夫濕鞋”的故事:轎夫穿了一雙新鞋,一開始小心翼翼,,擇地而行,,深怕弄臟了新鞋,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之中,,把一只鞋弄臟了,。為了不讓另一只鞋弄臟,轎夫還擇地而行,,后來不小心又把這只鞋弄臟了,,便"不復顧惜"了。王廷相由此而告誡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事實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影響一個人行穩(wěn)致遠的未必是遠處的大風大浪,很有可能只是鞋里的一粒粒細小砂礫,。對于領(lǐng)導干部而言,,何嘗不是如此。欲善終,,當慎始,。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常檢行為之始,,亦是確保自身在"平流無險"處不翻船,、不濕身。

  常檢交友之圈,,方可“親”“清”相宜,。古人云:“擇交者不敗” 出自六尺巷主人張英的《聰訓齋語》家訓,他告誡子孫后代,,交友則交良師益友,,并在《聰訓齋語》中論述了交友的重要性。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領(lǐng)導干部而言,每個人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權(quán)利,,也正是因為權(quán)利所在,,才導致各種“灰塵迎面而來”,各種的“討好”,,各種的奉承,,各種的算計都是量身定制。倘若領(lǐng)導干部不擇益友而交,,甚至有點自投羅網(wǎng)的味道,,終會成為被“圍獵”的對象。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這些有需求時便圍繞在身邊的“朋友”,,根本算不上朋友。反而是這些“朋友”讓某些領(lǐng)導干部利用公權(quán)嘗到了一定的“甜頭”,,最終卻吃盡了苦頭,。因此,交友則交良師益友,,有交往但不搞錢權(quán)交易,,相敬如賓但不勾肩搭背,交這樣的朋友方可做到與友“親”“清”兩相宜,。(劉家坪白族鄉(xiāng)人民政府 郭亞萍)

? 閱讀上一篇

?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