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悠久的文明史上,傳頌著歷代仁人志士教誡兒女的動人故事,。聽后,,受益匪淺。繼承光大祖先所留下的寶貴傳統(tǒng),,這樣我們將不愧于先人,,也無愧于子孫后代!
曹母訓(xùn)子,。北宋曹璨,字韜光,,系名將曹彬之子,。任節(jié)度使期間,其母有次查看宅庫,,見積錢數(shù)千緡,,便召來曹璨 ,手指積錢訓(xùn)斥說:“你父親任侍中時,,履歷中外,,未曾有這多積聚,可見你遠(yuǎn)遠(yuǎn)不及你父親!”曹璨有將帥之才,,也未曾聽說有其它行為失于檢點,,唯以積錢數(shù)千緡為母所指責(zé)。
湯斌責(zé)子,。清人湯斌,,順治進(jìn)士,入翰林,,終日讀書,,不妄交游。累擢江寧巡撫,。到任之日,,妻、子皆穿著布衣粗裳,,所帶行李簡樸,,蕭然如寒士。每日伙食標(biāo)準(zhǔn)定得很低,,多是白菜,、韭菜之類,極少食肉,。一天,,湯斌偶爾查翻賬本,見寫有“某日買雞一只”,,感到奇怪,,便問:“我來此地,從未食雞,,此雞何人所買?”仆人回答說是公子買的,。湯斌大怒,當(dāng)即叫出其子,責(zé)罵道:“你以為蘇州的雞同河南的雞一樣便宜嗎?如想吃雞,,可即刻回河南老家去!”
宋太宗詔戒諸子。宋太宗趙光義次子趙元僖,,累封許王,。端拱元年二月,太宗親手寫了一道詔書,,詔戒擔(dān)任開封尹的趙元僖及其他幾個兒子,,說:“汝等生長深宮,須克己勵精,,聽卑訥諫,。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不失信于子,。春秋時,,曾參之妻要去街市,其子哭鬧著要相跟隨,。她就哄騙他:“你在家,,待會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她回家來,,看到曾參正準(zhǔn)備殺豬,,便上前阻止,說:“我是與孩子說著玩的,。”曾參說:“對孩子是不能說謊,。小孩無知,聽父母之教,,而今你欺騙孩子,,是教育孩子以后欺騙別人。孩子若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能相信,,教育還能進(jìn)行嗎?”
遺清白于子孫,。隋代房彥謙,字孝沖,。通涉五經(jīng),,工草隸,雅有詞辯,。北齊時為齊州主簿,,入隋,為涇陽令時,家有舊業(yè)和前后居官所得俸錢皆以周血阝親友,,雖致室空,,而怡然自得。他告誡其子房玄齡說:“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
太子惜福,。唐肅宗李亨做太子時,,一次陪其父唐玄宗李隆基吃飯。當(dāng)菜肴擺在肉砧上,,玄宗叫太子將其中的羊前腿割成小塊,,太子割完后,見刀刃上沾滿油污,,隨手拿起一張面餅將刀擦干,。玄宗默默看在眼里,心里很不高興,。隨即又見太子慢慢舉起面餅吃下去,,這才露出笑容,對太子說:“應(yīng)當(dāng)如此惜福,。”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自古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的,。雖然孩子年幼,正值身體發(fā)育的時期,,吃得好一點,,營養(yǎng)補充足一點,豐富一點,,也都在情理之中,。但不能忽略的問題是:你的這種愛,孩子感受到了沒有?這樣的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究竟起了何種作用?如果對孩子只是一味特殊照顧,,卻不讓他明白自己正在接受一種特殊的愛,,那么這種愛就很可能只對他的身體發(fā)育有利,而對其思想的成長有害,。孩子從小形成一種只接受別人的關(guān)懷照顧,,而自己卻無關(guān)心體貼他人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這樣一種思想習(xí)慣,那么長大之后“沒良心”,、“娶了媳婦忘了娘”以至于虐待父母,,自私自利,,又有什么不合邏輯呢?看來,如何既給孩子以愛,,又讓孩子從中學(xué)到一種愛,,這恐怕是今天擺在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的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永興縣 黃景祥)